驱逐伦理:物欲笼罩的精神危机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3-19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作者:王珏 

  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处理个人与类生命关系的智慧传承,人类通过教育将自身所创设的意义世界或伦理智慧传递给个体,使人告别动物性的本体存在成长为社会道德的人。正因为道德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的如此重要的角色,它一直备受重视。然而,在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,当下的道德教育实践却潜伏着被消解的危机。

  道德教育的危机从本质上说是由“经济决定论”的错误命题所引发的实践谬误。当“经济增长癖”成为全球现象时,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未能汲取西方国家的教训,而是片面地突出了经济对伦理的决定性地位。经济决定论认为,伦理精神和道德体系由经济体制决定,个体和社会的道德水平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。按照这种思维逻辑,道德教育已被消解。

  经济决定论对道德教育的消解,从本质上说是对人性的反动。

  人之初,都是纯自然的存在。纯自然状态的人受制于自然逻辑,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,未能达到自由之境。人之所以为人,需要对自身的自然本能加以超越和疏导。人类正是出于对自身自然本性的警惕,才自觉地、不遗余力地世代坚持对其个体的人文教化。伦理道德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中维护人性的尊严与价值,避免人类向动物界的堕落。人类以绵延不绝的道德教育培育个体的人性,使之扬弃自然特殊性获得伦理普遍性。个体在接受道德教育的“人化”过程之中,确立起生命意义,获得真正的自由。道德教育是人类对个体的伦理解放,也是保持和延续人性尊严与价值的行为。

  从黑格尔的法哲学意义上说,没有了对个体进行类本质传递的道德教育,个体就永远无法获得实体性的自由,因为伦理普遍性无法自足地从个体中生长出来。只能通过伦理教化来获得类的普遍性,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。也就是说,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,有赖于社会的倡导和推进。但是,在经济决定论主宰的社会中,社会不再提供对个体的价值引导或人性培育,任由个体囚禁于本体世界。未经伦理教化的个体,无法获得伦理普遍性以建构自身的生命秩序,进入自由的世界,这不能不说是对人性的摧残与扼杀。

  经济决定论剥夺了伦理作为人文精神核心构成的地位,否定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合理性,使凸显人类自由本性的伦理道德沦为经济的附庸,将经济冲动力作为社会及个体行动的唯一动力。幽禁于本体世界的人已沦为动物,这实际上就否定和消解了人的道德责任。经济决定论纵容人的自然属性和主观任性,使人们源于本能的一切需要得到极大的释放和张扬。一切皆被允许,一切无所神圣。是非、善恶不再分明,“恶”成为一个没有内涵和指向的抽象概念,“善”亦变得不知所云。人成为受自然欲望支配的动物,意义不复存在,精神再无家园。现实生活中的人类置身于欲望的漩涡之中,引发了社会的精神危机。

  经济决定论对伦理的驱逐引发了沉重的社会危机,这种社会危机的本质就是精神危机。

  享乐主义的盛行是这个时代精神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。涌动的本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与时尚,人被消解和淹没在各种流行的风潮中。各种娱乐新闻和商业活动都以激发人的本能欲望为手段,许多新兴文化思潮以低俗化、娱乐化刺激着人的感官欲望,以贩卖低俗获取利润,分期付款、信用消费等观念助长着享乐主义的蔓延。人们“玩的就是心跳”,体会着“过把瘾就死”。芙蓉姐姐的曾经红火、山寨节目的当下风行、人肉搜索的大行其道等,都反映了国人追求现实享受、生理快感和生活刺激的心态。

  人们在追求极度疯狂的过程中,一种虚无感、迷惘感、沮丧感甚至恐慌感又无所不在地吞噬人的灵魂。感官浅层刺激的同时,一部分人饱食终日,没有价值、没有意义、无所用心地活着,一部分人游戏人生、嘲弄人生地生活着,他们丧失人格、渴望堕落、出卖原则、亵渎神圣,希望颠覆社会现有的价值系统。一位痞子文学的代表人物在社会公开刊物上发表了这样的宣言:“我没念过什么书,走上革命的漫漫道路受够了知识分子的气,这口气难以下咽,我这种粗人,头上始终压着一座知识分子的大山,他们那种无孔不入的优越感,他们控制着全部社会价值系统,以他们的价值观为标准,使我们这些粗人挣扎起来非常困难,只有给他们打掉了,才有我们的翻身之日。”

  社会丧失了维系和凝聚的秩序体系,个体无法获得解放,只得在欲望中饮鸩止渴。堕落颓废之气风靡的社会,道德良心开始沦丧。由于社会将发展经济即单向度的物质总量的增长为目标,根植于人类生物本能的经济冲动力成为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,社会不再关注伦理、道德与道德教育对于建构社会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重要性。自我满足、个性表达瓦解人们共同分享的伦理秩序,摧毁人们的道德良心。一切被传统所鄙弃和谴责的攫取财富行为,在此都获得了合理性的辩护和合法性的保护。造假药、卖假酒、偷漏税、毒奶粉、毒大米、贪污腐败等道德衰败现象大量出现。伦理、道德被迫退隐,社会不再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任何意义,生活变得无聊。

  经济决定论蕴含的去道德化倾向,一方面,使社会失去得以凝结的共同精神,社会由无教养的、自然本性的个体所主宰,人与人成为彼此对立的狼与狼的关系;另一方面,使个体和群体失去生活的意义,迷失自我、误入歧途。人类如何走出危机、获得拯救?

  英国哲学家贝特兰·罗素说:“人能够具有的幸福必须借助于智慧来赢得,如果人们没有得到这种幸福,那么将不是因为才智超群,而恰恰是因为他在那最具有人类特色的品性方面的欠缺。”人类的伦理智慧是一种生命智慧,是人类最高的智慧,它确立了人类精神的家园和生命的秩序,它通过意义和价值追寻,为人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归宿,将人类从物欲泛滥的本体世界中拯救出来,人因此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。

  道德教育作为绵延至今的人类独有的行为,它饱含着人类祖先对后代个体深沉的爱与期待,是一种深邃的人文智慧。伦理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,是历经漫长岁月凝练而成的智慧。道德教育对于建构合理的社会秩序,维护人类社会的绵延,以及确立个体内在的生命秩序,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。因此,要超越经济决定论,确立伦理对经济的价值优先性,恢复道德教育应有的地位,守护人性,拯救社会。

  (作者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)